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淺析鹽生植物三種類型及其作用

根據抗鹽性的不同,植物可分成鹽生植物和非鹽生植物。鹽生植物在生理上具有一系列的抗鹽特徵,根據它們對過量鹽分的適應性不同可分為三類。  

  (1)聚鹽性植物:這類植物對鹽土的適應性很強,能生長在重鹽漬土上,從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鹽分並積聚在體內而不受害。這類植物的原生質對鹽類的抗性特別強,能忍受6%甚至更濃的NaCl 溶液。它們的細胞液濃度很高,並具有極高的滲透壓,根的滲透壓高達4 0個大氣壓以上,有些甚至可達到70至100個大氣壓,大大超過土壤溶液的滲透壓,所以能從高鹽濃度鹽土中吸收水分,故又稱為真鹽生植物。常見的代表植物如生長在濱海重鹽漬土上的鹽地鹼蓬、鹽角草、鹼蓬等。  

  (2)泌鹽植物:這類植物也能從鹽漬土中吸取過多的鹽分,但並不積存在體內,而是通過莖、葉表面密佈的鹽腺細胞把吸收的鹽分分泌排出體外,分泌排出的結晶鹽在莖、葉表面又被風吹雨淋擴散,這類植物稱為泌鹽植物。典型的代表植物如大米草、二色補血草、檉柳等。  

  (3)不透鹽植物:又稱為拒鹽植物或抗鹽植物。這類植物雖然能生長在鹽漬土中,但不吸收土壤中的鹽類,這是由於植物體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有機物,細胞的滲透壓很高,使植物具有抗鹽作用。生長在鹽鹼荒地中的獐茅、鹼菀等都是典型的不透鹽植物。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淤泥質濱海鹽漬土,根據植被恢復原則,該區首先引進幾種鹽生植物作為先鋒植物。在沒有任何工程措施的原生荒地上,從異地引入中華檉柳、新疆檉柳、鹽地鹼蓬、二色補血草、羅布麻、枸杞、地被菊、珠美海棠、草木樨、苜蓿10種植物。在粗放管理下,根據種植前期與生長末期土壤含鹽量下降變化的比率,這些植物對鹽鹼脅迫的反映和適應能力的大小順序為:鹽地鹼蓬>新疆檉柳>中華檉柳>二色補血草>羅布麻>地被菊>草木樨>枸杞>苜蓿。根據裸地含鹽量的變化,證明鹽生植物具有脫鹽作用,鹽地鹼蓬種植 3年後與未種植鹽地鹼蓬的土壤相比較,Na+的含量降低4.5%至6.7 %;檉柳能降低土壤含鹽量的40%至50%等。可見,利用鹽生植物植樹造林,是生物措施改良鹽鹼地的重要方法。  

  鹽生植物改良鹽漬土的功能主要表現如下:調節小氣候,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鹽分上升,防止土壤返鹽;植物的根、莖、葉返回土壤後又能增加有機質,提高肥力;同時,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及植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鹼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