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插花既要有優美的造型,又要有明艷色彩,兩者均是構成優美形象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一般的審美中往往會偏重於色彩,或者說,色彩的美最易彼人們所接受。馬克思任《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曾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
花卉色彩的形成和作用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葉子的細胞裡,都含有綠色的色素。我們知道當日光通過三稜鏡後會分成六種可見顏色的光譜。如果讓六色光再通過葉綠素溶液而透射到白色的銀幕上,此時從銀幕上的光譜裡可以發現:在紅色光靠近橙色光及藍色光的部分,有一條很寬的黑色帶,而綠色部分仍是綠色。這說明葉綠素吸收光線是有選樣的。
綠色能有效地利用太陽光,這是植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進化的結果。同時,植物為了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和受到本身質體、色素的抑制,形成了各種不同顏色的枝葉花果。在不同種類的植物體中,所含葉綠素的比例不同,其顏色的深淺就有差異。有一些植物體內。含有葉黃素和胡蘿蔔素。能使植物呈紅色或橙色,它們主要存在於花瓣或果實中。有些植物的葉子在秋季落時前變黃,就是因為失去了葉綠素,只剩下葉黃素和胡蘿蔔素的結果。
植物體內還存在著一種花青素,較多地存在於花瓣、果實之中。鮮花盛開所呈現出的一些紅色和藍色等,往往是花青索起的作用。花青素的顏色隨著植物細胞液的酸鹼性不同而有變化。細胞液為酸性時,花呈紅色;細胞液為鹼性時,花呈藍或紫色。用八仙花作酸鹼度變化試驗,效果十分明顯。
花冠居花萼的內方,色彩非常鮮艷.為植物中最為顯著的部位,也是最富有變化的部位。花冠顏色主要是細胞中花青素和雜色體起的作用.花的紅色、藍色、紫色來源於花青素;花的黃色、橙黃色來源於雜色體;不具色素的部分為白色。由於花中存在著多種色素。各種花的色素組合情況各有所異,色素存在的多少也有變化,所以花朵開放時會出現天光十色、斑讕多彩的景象。
花卉隨著四季更替和生理活動的需要,進行著新陳代謝,色彩也隨之變化。花從蓓蕾初綻到枯萎凋零,葉片從新芽葉翠到枯黃落地,顏色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般說來,初放的花色濃郁鮮艷,隨後顏色逐漸變淡,最後失去原有美麗的色澤。初放的葉呈嫩綠色並帶有鵝黃色.逐漸呈現出墨綠色.到生長末期轉黃。果實也是如此,從子房膨大到果實成熟,色彩有一個變化過程。花卉的這種生理特徵,為我們插花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限制了花材的採摘時間。
插花器皿的色彩
插花器皿的種類很多,各種花器都有自身的色彩特點,再加上人為的著色變化.色彩更是繁雜多變。插花器皿質地有粗細之分、軟硬之別、對光的吸收與反射程度有很大的區別,顏色差異也很大。凡是質地細潔、光滑的物質,如金屬、玻璃、瓷器,對光的反射較強;質地粗糙的物質,如粗陶、木器等,對光的反射較弱。由此可見.器皿質地對插花色彩影響很大。
用陶、瓷製成的花器是我們插花常用的器皿,其本身也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有許多奇特的色調,如青瓷、唐三彩、祭紅、三陽開泰等等。
花器色彩的豐富多變,對插花來說,無疑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花器色彩選擇不妥,也會造成整個作品的失敗。例如,用粉彩花卉畫、人物圖案作畫面的花瓶,就其本身色彩配置來說,也許是十分精美的,但與花卉相配,會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所以,我們在花器色彩的選擇上,耍立足於簡潔、統-.每-件花器只要求存在-、二種顏色.或是幾個簡單色塊組合的花器,不能使用或少使用那些描金附鳳的花器。
隨著現代工藝材料的發現,插花器皿有了很大的發展。如玻璃、塑料製品,色彩鮮艷奪白,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但要注意與花卉的合理配置,不然易造成庸俗之態。用本色的自然材料製成的花器,如竹編、草編、籐編和木器等,古樸雅致,色彩簡潔、大方,十分迎合人們的審美需要。若在這些花器上加以著色,也能讓人感到精巧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