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聞攝影意境的審美效果

  在新聞攝影意境表現中,所產生的「所見者真」,「所知者深」的審美意境,是獲得良好審美效果的必備條件。並和詩詞藝術強調那種「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效果有相似之處。新聞攝影在帶給大眾「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帶給了大眾內蘊持久、靈深遠闊的審美效果。

  (一)內蘊持久的審美效果

  一幅充分體現意境的優秀新聞攝影作品,具有內蘊持久的審美效果。內蘊持久是指所內含藝術魅力是長久的,就像中國文學史上《唐詩》一樣經過千年來,含蘊雋永,魅力持久。至今仍能給人們以很高的藝術享受。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新聞攝影作品,都具有意境的內蘊,其藝術魅力都內蘊持久。

  新聞攝影作品意境所產生的內蘊持久的審美情感,是體現著新聞作品對讀者具有長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首先體現的是新聞攝影意境的真實與新穎特徵,再融合其它意境特徵塑造典型事件、典型人物,達到畫面表現形式的內容、形式、意境的統一,此時所產生意境立刻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住受眾的視覺,喚醒和激發受眾的真實情感,使該新聞攝影作品成為輿論的中心、關注的焦點。如著名的攝影家吳印鹹拍攝的《白求恩》作品,其中的事件、人物、意境形象性呈現在幾代人心中紮下了根,至今當許多人談起作品時,形象總在腦海中復現,仍然被其深深感染和震撼。這產生的內蘊持久的審美效果的魅力是什麼呢?它就是由新聞攝影意境所內蘊的真實性情感所決定的。情真景真是新聞攝影意境產生藝術魅力的首要條件。《白求恩》之所以能感人,就在於它描寫了真人真事,抒發了真實情感。作品中體現出白求恩大夫為中國人民抗日鬥爭而搶救傷員的場面所表現出的意境,對人們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新聞攝影意境內蘊持久的藝術魅力產生,不但需要真實性情感的呈現,還必須具有新穎性的特徵,這也是新聞攝影表現的重要因素。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對意境形態的體現,是真實性與新穎性的整體統一。新穎性的產生是來源於新聞攝影者對新聞事件的判斷、選擇與表現。不僅新聞事件自身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在畫面表現形式上也應體現出新穎性。而新聞攝影畫面呈現出新穎的形象性、思想性、藝術性都能對受眾產生新穎感。如果失去了新穎性,新聞攝影也就失去了大眾的興趣性,也就無法產生新聞攝影的內蘊持久性。因而新聞攝影作品不但在畫面表現上要對焦準確,用光考究,構圖別緻;而且對畫面所載荷的新聞內容要敘事清楚,意義明確。所賦予內蘊持久的、新穎的意境效果,給受眾留下思索和想像的空間,讓受眾去體悟,去聯想。如《苦難的眼睛》是1948年冬至1949年春,是布列松的布列松訪問中國時拍攝的。這張愁容滿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買米的隊伍中抓拍下來的,照片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悲慘和苦難。著名的美國雜誌攝影家協會主席B.格林曾說:「看上去,布列松的攝影好像是漫不經心隨手拈來。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 這幅作品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涵,其真實與新穎的視覺表現,使作品產生了內蘊持久的意境效果;使人在聯想的空間裡,思維隨著圖片的視覺感受而回到了那個時代。

  (二)靈深遠闊審美空間

  靈深遠闊是作為空靈的深遠而又寬闊空間來理解。新聞攝影意境表現的產生過程,是由人的意識所產生的豐富審美想像空間和審美意象所構成的。這種審美空間是雙向的,它是在新聞攝影者及受眾的思維意識中形成的廣闊審美空間。對新聞攝影意境的審美空間應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即局部性、整體性、透明性。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新聞攝影意境的靈深遠闊審美空間。

新聞攝影意境審美空間的局部性,是指在深遠而又寬闊空間裡存在著無數個局部的空間。由新聞攝影者選擇最具有意境表現性的審美空間加以應用,並和受眾的思維在這空間裡相遇,形成溝通空間。對審美空間即空靈的直接理解就是在新聞攝影形式表現中留有空白,局部空白對畫面的表現形式是極為重要的,在中國畫裡叫「計白當黑」,是利用空白讓人產生想像與聯想,來補充其空間。在新聞攝影畫面裡是用影調來調節的,這實際上是產生意境的一種方法,是一種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是由新聞攝影形式表現而開拓出來的。畫面中空白所產生的引導力,是非常活躍的,它引導人的思維使其產生聯想,通過想像,在頭腦中創造出一種現實中不存在的影像,來補充空白處。在新聞攝影中留有一定空間,不僅符合人的視覺規律,還可以調節畫面的疏密關係。在東方稱為疏密得當;西方稱為和諧。東西方的表現是不同的,西方是以油畫方式全部覆蓋畫面來表現景物的每一個細節,不留空白。東方中國畫法,講究的是意境,留有空白,形成「計白當黑」藝術空白。這是中國特有藝術精神的表現,是存在於中國人心裡的審美情感。由此開拓出靈深遠闊的審美空間,能產生豐富的意境審美效果。所以在意境中以壯闊幽深的空間,來表現新聞攝影作品,能更加體現新聞攝影作品的審美深度感。

  審美空間的整體性。是從整體上來考慮審美空間的。一方面體現在人的思維裡對審美空間整體性的思維,是立體的、無邊的「無極之境」(莊子語),而且存在著深度、高度、寬度。這個空間是新聞攝影者產生靈氣的空間,靈氣在這個空間裡運動,是新聞攝影者在深遠而又寬闊的空間裡產生著審美想像,即指對新聞攝影意境的審美想像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因而審美想像是更廣闊的、拓展的空間,這也是人類的宇宙觀的體現。因此,人類對宇宙觀不是抗衡的而是用生命的體驗去融解,去求得和諧共存而達到統一。從新聞攝影者思維意識中的整體空間來看,整體空間產生的靈感,需要在攝影畫面的體現上,對畫面整體觀感的表現,需要從整體空間來考慮達到畫面局部空間的疏密得當、和諧統一,是形式顯現關鍵的方面,也是新聞攝影意境體現的載體。把新聞攝影者的靈感物化在新聞攝影作品裡得以呈現,是蘊含了新聞攝影者審美理想、信念的追求,它是對真善美的總體呈現,也可說是心靈之美的體現。這表現在新聞攝影意境裡便是靈深遠闊。

  空靈透明性是空靈深層的體現。劉熙載認為:「無一語及於事實,而言外無窮」,(劉熙載:《藝概·詩曲概》)表面空靈不是空曠無物的,而是包含了無窮的景物,無窮的意境,層層呈現,清澄透徹。形成了一種含蓄的透明。因而新聞攝影意境也需要的是一種含蓄美的體現,能清澄透徹的形成新聞攝影意境的藝術魅力。空靈透明性在新聞攝影意境的體現中,主要是指表現新聞事件與典型性的透明性。對拍攝事件與典型性的選擇應透明清澄的理解透徹,要在全方位的空間裡展開新聞調查。正像黑格爾認為典型是透明的,對典型性的表現是透明清澄的,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真實性與新穎性,才能獲得認同性;才能真正的把意境的特徵顯現在新聞攝影中,這也是意境空靈美的呈現。對於透明清澄性這一點要把握住,特別是典型性就更需要透明清澄性,這是新聞攝影表現的重要的環節。如果把握的不好,就表現的不好,甚至失實。要清澄透徹的把握,才能全面性、實質性的表現。

  誠然,意境。中國獨有的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藝術概念,為世界藝術表現領域,增添了一種極具審美價值的表現形態,體現了東方藝術表現的審美理念,對東西方審美理念的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新聞攝影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意境表現形態,是國人研究的方向.
返回列表